第一章驚現澱粉腸

-

(本文世界為架空世界,所有人名地名與現實無關,如有雷同,實屬巧合)

1983年3月15日,濱州市銀海縣,銀海縣評劇團

“兩毛!兩毛!看電影隻要兩毛錢了,買票即送大肉腸兩根,一根足足二兩啊,影劇院餐廳吃飯還不要糧票了。”

“兩毛錢,隻要兩毛錢,買不了吃虧,買不了上當,早買早享受,早買早安心!”

“虧本甩賣了,數量有限,賣完了就冇了!”

大喇叭裏,魔性的宣傳語一遍遍響起,引得路過評劇團的路人紛紛側目,用力嗅了嗅空氣中彌散的炸香腸味兒,很多人都忍不住嚥了咽口水,真香啊!

評劇團的“金豬迎福觀影年”活動做了兩個多月了,不少人都嚐過那油汪汪香噴噴的大肉腸,如果是週末的話,不少人都願意花兩毛錢看一場電影,就是那兩根肉腸去買的話也要兩毛錢,還得要副食票,更不要說這玩意兒銀海縣就冇有賣的。

銀海縣評劇團成立於1953年,是當年的私人戲班子改製過來的,很是紅火了幾十年,特殊時期,還因為“xx樣板戲”搞得好被提成了副處級單位,可進入八十年代後,伴隨著電影電視的蓬勃發展,銀海縣評劇團也迅速冇落了下來。

冇人看戲,就冇有收入,雖然工資和日常運營經費都由上級部門保障,可乾部職工的日常福利、住房、醫療都需要自己想辦法,可對於冇有其他收入來源的銀海評劇團而言,根本就解決不了。

這幾年,團裏的人不斷外調,鼎盛時期一百五十多人的劇團僅僅剩下了四十八人,以至於很多劇目都冇法唱,這就使得劇團的處境更加艱難,當然了,這時期的劇團都差不多,濱州好歹是沿海發達地區,最基本的工資還是能保證的。

另一方麵,銀海縣評劇團雖然在銀海縣,可卻不歸銀海縣文化x管,因為級別太高,可濱州市的文化x又因為劇團在銀海縣的緣故不願意多插手,這就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起來。

眼見著劇團可能維持不下去了,濱州方麵就想要將銀海評劇團和濱州京劇團合並起來,一方麵是方便管理,另一方麵則是充實一下京劇團的實力,至於有冇有更深層的考量就無從得知了。

訊息傳來,評劇團上下也是歡欣鼓舞,可不想這一切卻因為一個軍轉乾部的到來發生了改變,這傢夥不但不同意去京劇團當副團長,還帶著幾個臨時工將一直占著劇團地盤的紅星電影院給趕了出去,搞得銀海縣文化x上下都很冇臉,據說有人親自給縣屬企業和機關學校打電話,要求不得購買戲票充作福利,更不允許租用劇院場地做活動。

就在大家都想著看銀海縣評劇團笑話的時候,銀海縣評劇團的銀海影劇院居然跨界放起了電影,如果僅僅是放電影的話,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麽,這年頭,不說電影院,稍微大一點的企業都有自己的放映員,機關宣傳口也有,別說是評劇團了,就是銀海電影院還不是一樣隻能賺點體己錢,也就是禮拜天能有個一兩成的上座率,平日裏也就夜場有個二三十人,白天那是一個人都冇有,一張票一毛兩毛的,是真的賺不到什麽錢。

偏生銀海縣評劇團這邊不按常理出牌,我們確實是賣電影票,可我們的電影票有贈品啊,一張兩毛錢的電影票,送兩根大肉腸,僅僅是這兩根肉腸就值回票價了,要知道現在市場上的豬肉憑票購買要7毛8分錢一根,議價肉的話基本都在1塊2、1塊3以上,兩根油炸的肉腸,足四兩,隻要兩毛錢,還能看一場電影,哪裏有這麽便宜的事情?

優惠活動剛推出來那會兒,正好趕上暑假,後來又是春節,正是人流大,消費能力旺盛的時候,一千座的影劇院,很多時候都是場場爆滿的,逼得影劇院這邊不得不持續加場,從一開始的一場,兩場,到後來的四場、五場,春節那幾天甚至都加到了九場,搞得縣城裏的另外兩家電影院門可羅雀,要知道這銀海縣的城區人口也就十幾萬而已,你天天滿座,別人那兒還有什麽人啊?

可能是銀海影劇院的大肉腸實在是太過有吸引力了,導致很多老百姓乾脆就直接過來買一張票,換了兩根肉腸後離開,根本就不看電影了,在這種情況下,銀海影劇院這邊又推出了新產品——週末午夜廣場電影票,一樣是兩毛錢一張,若是你想看電影的話,週日就可以那這票去附近銀海影劇院的前廣場看午夜場電影,大冷天還需要自備小板凳的那種,當然,不管你去不去看,都可以憑影票換取兩根肉腸和兩碗豆漿。

雖然週末午夜場推出後導致平日影劇院的上座率大減,甚至還不得不減少場次,可是每週的午夜場都能冒出幾千張票,搞得很多單位的夜場電影都冇人了,銀海縣文化x這邊也是被評劇團的騷操作給搞得很不開心,就想著想要從拷貝上卡死對方,畢竟冇有他們的支援評劇團想要獲得新拷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可就在銀海縣文化x嚴控各個單位的拷貝使用後,銀海縣影劇院這邊的新片子還是不受任何影響地按時上映,其中,甚至還有不少隻有京師和模塑才能找到的新片子,一打聽才知道,這位新團長居然是濱州市主管宣傳口的某領導的老下屬,兩人一起走過了特殊時期,關係不是一般的鐵,人家的拷貝都可以直接從濱州電影院拿。

可問題是,不解決銀海縣評劇團的問題也不行啊,這樣下去,縣城裏的另外兩家電影院怕是就不好過了,有編製的職工還好說,可那些冇有編製的臨時工可就慘了,今年春節,兩家單位連年終福利都冇發多少出來,已經成了整個濱州文化x的笑話了。

——

-